2025年,越来越多的大导演面临事业滑坡的局面,徐克便是其中之一。尽管他曾被誉为武侠片的大师,今年春节档,他带着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试图在电影市场中分一杯羹,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,这部影片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的重大失误。
接下来的冯小刚,也未能摆脱低谷。虽然近年来他开始表现得低调、谦逊,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,电影《向阳·花》上映后几乎没有激起任何水花,票房惨淡,口碑不佳。
陈可辛同样没有逃脱命运的捉弄,他的《酱园弄·悬案》集结了许多明星,却未能挽回败局,票房与口碑双双崩盘,证明了即使有星光璀璨的阵容,烂片也无法挽回命运。
然而,姜文的“扑街”却成为了这些导演中的最惨。他投资近3亿,影片上映三周后,票房依然无法覆盖成本,豆瓣评分低至6.7,刷新了他的导演生涯最低点。姜文一向自视甚高,看来此时他恐怕连出门的勇气都没了。
这些跌倒的大导演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他们都属于中老年男性。或许,张艺谋此刻正在瑟瑟发抖,心情复杂。
展开剩余72%回溯几年前,我曾被姜文的《鬼子来了》深深吸引,影片情节跌宕起伏,导演对故事的掌控力令人钦佩。但当我再看《邪不压正》和《一步之遥》时,却明显感到他的思维似乎变得凌乱,主题也变得模糊。电影的核心,像写文章或小说一样,应该是清晰的主题和鲜明的故事,而姜文似乎偏离了这条道路。他试图颠覆传统电影叙事,渴望与众不同,成为那个特立独行的人。
进入姜文、陈可辛、冯小刚这一年龄段,他们的关注点似乎已不再是票房,而是更高层次的行业认可。他们渴望成为“宗师”,而这种强烈的欲望,令他们比许多年轻人更加急躁和不安。姜文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似乎在“喧哗”,这些“大声喧哗”便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。
年轻人的躁动,是为了出人头地;而中老年才子的躁动,则是为了被人铭记。记住他们的人越多,记住的时间越长,对他们来说越有意义。为了这个目标,他们愈发走火入魔。徐克让武侠片的主角发射炮弹,陈可辛把所有明星请进片场,冯小刚玩转清新风格,尽量甩掉油腻感,姜文更是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,这些无不体现出他们深陷其中,无法自拔。
曾经风光无限的中老年文化名人,长期享受社会的过度崇拜与追捧,内心的傲娇与优越感愈发浓烈。他们往往不认为自己的成功是时代的产物,而认为自己高于普通人,需要“启蒙”观众。因此,这些导演的作品未能得到认可时,往往会将责任归咎于观众的不理解。冯小刚和姜文就曾抱怨观众“不懂”。
曾几何时,这些大导演越是固守自我,反而越能得到赞扬。在互联网普及之前,人们写文章、公开发言时,总会受到周围熟人的审视,言论趋向保守,谨慎不敢冒犯大佬。而如今,互联网让人们更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,好的作品我会支持,差的我会批评。毕竟在虚拟世界中,谁也不是谁的谁,观点由自己主宰,大腕与普通人并无什么差别。
这些导演的“扑街”现象,正是“常识”的回归。在中国,长久以来的“排资论辈”风气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体现,电影圈的大佬们一直占据资源的主导地位。文学圈也有类似情况,许多获得文学奖的作品,似乎也只是因为年长而成为了大奖的候选者,是否真的具有文学价值,未必。文学还可以不依赖市场的审视,但电影行业则无法避免市场的洗礼。
尽管姜文、陈可辛和徐克的电影接连失败,他们依然得到了新的投资。奇怪的是,愿意投资他们的人,往往也是那些年龄较大的“老大哥”。然而,2025年姜文、陈可辛以及徐克的失败,其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: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,谁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神,所谓的“神坛”终将破碎。每个人都只是普通人,不要再装作神仙。
回想《让子弹飞》中的张麻子曾问:“我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?”姜文借此台词展现雄心壮志,但才华并非喊出来的,地位也不是装出来的。真正的修炼,是认识到自己,接受现实,这是每个人都必须不断修正的课题。
发布于:福建省恒运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